Blog Details

  • Home  
  • 这部讲述「慰安妇」的电影让所有人泪崩

这部讲述「慰安妇」的电影让所有人泪崩

电影《二十二》上映

2017年8月15日(今天)

日本无条件投降日

2012年导演郭柯的一部《三十二》引起了人们对慰安妇幸存者群体的广泛关注。《三十二》的片名就是来源于当时的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幸存者只剩三十二人。

如今,是《二十二》,它是同样的题材,用平实的镜头呈现出二十二个老人的晚景,是国内首部获得公映许可在院线上映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片。

《二十二》预告片

小编今天就从这部《三十二》开始说起吧!为什么叫“三十二”?

因为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八年时间,200000万中国妇女被迫沦为日军的性奴隶,也即慰安妇。

2012年这部纪录短片开拍时,在中国仅剩32位老人。

2014年启动长片《二十二》时,仅剩22位老人。

截止到昨天《二十二》上映,只剩下8位老人。

导演说每当一位老人离世,他都会在片尾给老人的名字加个框。可老人走得太快,他甚至来不及加框。

短片全程以第一人称叙述, 讲述了中国92岁高龄的“慰安妇”,和她年近70岁的日本儿子人生故事。

片中这位老人叫韦绍兰,97岁。

还记得在1944年的10月,日军包围了桂林。

据韦绍兰所说,鬼子举起刺刀就把她的背带给割断了。

除了她以外,一同的还有几十个妇人。

具体多少,她没敢数。

然后,就像大家想象的那样。

日军对女子们实施了暴行。

并且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她们几乎每一天都要如此度过。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韦绍兰逃脱了。

可回到家里以后,面对她的却并不是温馨——

丈夫说,你到外面去学坏,我以为你不会回来了。

再加上街坊邻居的异样眼光。

韦绍兰说,她也曾想过要结束生命。

然而在还没了结自己生命的时候,另一个生命却悄然来临。

出于母亲的本性,韦绍兰留下了这个孩子。

不过因为知道真相的人太多。

所以她儿子自小就被歧视和欺辱。

后来长大了,也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

就这样,他只能孤苦伶仃的和母亲相依为命。

就像他说的那样,(日本人)背了一辈子,也毁了一辈子。

虽说历史的痕迹越来越淡。

但真实存在过的东西,值得我们每一个驻足停留。

韦绍兰说,没有哪个能比我更苦。

包括直到现在,她虽已有90岁的高龄,却依旧忍着病痛,洗衣、种菜、挑水。

贫穷的日子过起来,似乎每天都是一样。

但对于韦绍兰而言——

“多就多用点,没就少用点。”

她说过,只愁命短不愁穷。

哪怕经历过可怕的曾经,也还是能在回忆起快乐时,张口就笑。

那一刻,弹幕上很多人都在说:多想守护她的笑容啊。

老一辈的人,勤劳又乐观。

那是因为他们懂得,活着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有人曾经问这部纪录片的导演郭柯的本意,他说:她们的苦难与屈辱未因战争的终结而结束,直至现在仍然被人们扭曲理解。

就是大家现在提到慰安妇,

还有一些人认为她们是耻辱的

但慰安妇们身上所承受的伤痛不是她们个人的,是全民族的。

看完电影,你也许会喜欢上这些可爱的老人。毕竟观众先喜欢上这些老人,才更愿意去了解她们。

从《三十二》到《二十二》“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片,既让人欣慰,又让人忧伤。

欣慰的是将会有更多人关注这些“慰安妇”幸存者,记住她们,帮助她们,这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忧伤的是该片用平静的影像揭开了我们那块历史的伤疤,影片越是平淡,那份刺骨的触动越是强烈,而我们只能在历史的苦难面前,徘徊、思索。再将欣慰与忧伤揉在一起,送到心坎里,得到的便是灵魂的洗礼。

就像电影的简介里说:“在最后这个时刻,我们,可否停下匆忙,给她们一次最深情的凝视。”

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里,很多人都表达了想看《二十二》的诉求,也有很多人在抒发内心的触动与共鸣;在电影院里,不仅看电影的过程中平静如水,在电影结束后,仍有很多观众静静坐着,好像在等待着什么,思考着什么。

这些都是现实版的深情凝视,也是现实给予《二十二》最佳的回应与答案。

“铭记历史,警醒后人”绝不是一句空话,而应镌刻在每一位国人心里,成为永不消逝的印记。鲁迅先生写到当年在旧时代的纪念是“为了忘却”,而我们在新时代的纪念就应是“不敢忘却”,并要将其作为诚挚追求。

最后,小编还想说一句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

是为了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END----------

(素材来源:腾讯视频、中国新闻周刊、界面、济南时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